海角七號寄情天涯,這是我在MSN上的暱稱。
幾封因為戰爭、因為懦弱而選擇不寄出的情書,埋下了故事的伏筆。
因為沒有寄出,造就了許多遺憾,而遺憾就由故事的主角將他們完成。
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架構,劇情穿插著那幾封情書,隨著故事的推演,
一封一封的呈現在觀眾之前,和故事主軸緊密結合,同時片中展現了對台灣許多問題的關懷。
無論是恆春年輕人外出沒有工作、沒有本土的樂團、傳統價值的沒落、台灣與日本的關係等等,
這些問題一直都在發生,只是沒有人注意到。
其中我最在意的是台灣文化的流失。
片中的茂伯真的是國寶,而且是拉胡琴的國寶。
由海角七號中,讓我們看見傳統樂器與「現代」結合,激盪出令人莞爾的火花。
不過我想探討的是背後嚴肅的傳統問題。
的確沒有人使用胡琴進入搖滾樂,就我所知只有閃靈樂團會拉二胡而已。
而這樣是不是代表非主流無法進入主流呢?
年輕人的搖滾樂無法與傳統戲曲、傳統樂器產生共鳴,
也許參雜了太多美式、英式的搖滾,但是卻缺乏了自己的文化。
我覺得在那之中是相當空泛的,少了自己的文化,那不就什麼都不是了?
外國的搖滾、嘻哈也是因為有背後的歷史因素才會興起,而我們的搖滾是不是也能提供一下文化的關懷呢?
或許我很少去注意搖滾的訊息,就我所知只有地下樂團才會加進這些因素。
不過重點是我們的文化,我們的傳統消失了,這跟當年政府禁說方言的政策有絕對的關係。
我們的上一代被禁止說方言,不然就要掛狗牌,這是對人的極大汙辱。
一旦語言消失了,文化自然逐漸的消失。
我們的歌仔戲、布袋戲,街口的廟會活動漸漸看不見,街頭巷尾的問候語從「吃飽沒」到漠不關心。
許多舊有的文化隨著祖父那一輩凋零而逝去,可能再也回不來。
我時常在想,為什麼這些傳統文化的東西要搬到國家劇院或者是表演廳呢?
不就是因為它消失了,我們只能進劇院看,緬懷一下所謂的傳統文化。
就跟滅絕的動物要進動物園看一樣。
所謂的國寶,就是他保留了傳統的技藝,但是之所以稱為國寶,就是因為快消失了。
就像櫻花勾吻鮭一直被稱作國寶一樣,快要滅絕了。
「我是國寶吶」這句從茂伯口中說出,道出了國寶的無奈。
或許聽一聽會很好笑吧?不過我帶有更多的不捨與憂傷。
也許這些東西很快就從我們身邊消失了,但我們一點感覺也沒有。
說起來真的有點悲哀。
我對海角七號有很深的期待,不過它似乎還是有點跳脫不了商業考量。
床戲的部份來的太突兀,也許是我沒看到背後的意涵。
背景音樂利用日語歌和搖滾樂,恰恰與茂伯彈二胡形成強烈的對比,不知道是不是導演特意的安排?
這些的確是商業電影的要素,愛情、狗血、故事性,才能保證票房。
不過我還是覺得海角七號是最近電影的上乘之作,它企圖引入許多社會關懷的議題,
透過代表會主席這個活靈活現傳統人物的表現,表達出他的憂心。
我覺得這部戲是個火苗,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這些議題,
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人,真的需要好好認識傳統價值,這些才是我們的文化、我們的過去。
這些形塑了我們父執輩的價值觀,影響到他們的思想,
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不入流的東西,但這些東西是確實存在我們生活中的。
文化的歸根,才是台灣繼續發展最重要的關鍵,這些東西正等待我們去灌溉。
此外本片中凸顯了一個台灣很重要的現象,台灣和日本是相當友好的。
在父執輩的印象的確是如此,我的祖父會講日語,還是徵調去海南島的日本軍。
海角七號將台灣與日本那種友好的關係清楚的描繪出來,這真的是一種感覺。
感覺似乎有什麼舊有的東西牽引著兩國,父執輩們去看應該會有很深的體悟。
如果還沒看過海角七號,請去體會吧!將會餘韻無窮的。
- Sep 10 Wed 2008 00:59
海角七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